查看原文
其他

“交流不分年龄”,这位院士传授毕生所学!

点赞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4-11-03

编者按

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尊师重道的传统源远流长。每一个时代都赋予了教师特殊的使命,新时代更是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期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殷殷嘱托,要做好老师、做“大先生”,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他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党委宣传部推出《大先生的科学课》系列微视频,聚焦国科大教师队伍中的“两院”院士,全国优秀教材编写者、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国科大“李佩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学科带头人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国科大躬耕教坛、潜心育人的科学家“大先生”风采。


本期,国科大官微推出《大先生的科学课》系列微视频第一季第三集,走近中国科学院院士、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吕达仁,聆听这位“大先生” 的科学课。



 点击播放《大先生的科学课:吕达仁院士》


吕达仁院士主要从事大气科学、日地物理、遥感与对地观测、地球系统科学特别是大气云、气溶胶、臭氧等探测研究。1984年以来,他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科大前身)讲授《大气物理与大气探测前沿》《大气中波传播与遥感物理学》等课程。


如今,他已经到了耄耋之年,但他对科学的热情依旧不减。他依然站在国科大的讲台上,向学生们传授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学识和经验。


让“冷板凳”变成“热座位”

吕达仁走过一段艰辛的求学之路。他的父辈居住在江苏省常熟市梅李镇寨角村。1940年,吕达仁出生在上海,幼年随母返回常熟上学,一直到高中。1956年,吕达仁从常熟市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大气物理学专业。1966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完成研究生学业,师从我国著名气象学与大气物理学家顾震潮。


吕达仁


谈及求学往事,他的言语间仍旧像个少年。他提到自己中学老师的一句话“吕达仁今日的发言很有正义感”,至今对他鼓舞很大。在北大求学时,他在沉浸书本之余,还喜欢登山和旅游。这些经历不仅锤炼了他的意志,更培养了他胸怀开阔、乐观豁达的性格,让他在教育与科研的道路上更加从容自信。


他最初的科研工作集中在云雾物理学领域,着重研究云与降水粒子的增长与演化。在这个过程中,吕达仁面对着诸多困难和障碍,但他始终坚持着对科学的信念,努力攻克面前的科学难题。随后,在导师顾震潮先生的悉心指点下,他从云雾物理转向更具重要性的雷暴云和射电气象领域,更好地服务国家的重大需求和长远发展。他深知,科研不仅要追求学术卓越,更要胸怀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


吕达仁主持完成的我国第一台自主开发的平流层大气晴空探测(MST)雷达,为中国的大气科学研究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他和青年骨干团队历经三代MST雷达研制,见证了中国在该领域从突破到领先的非凡历程。第一代雷达的成功仅是起点,第二代雷达历经十年攻坚终于建成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如今,第三代雷达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制中。  


吕达仁


近年来,在他的带领下,一个全新的大气探测利器在中国科学家的手中诞生,这就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批资助的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之一“多波段多大气成分主被动综合探测系统(APSOS)”。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吕达仁组织协调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精英,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历经6年艰辛努力,终于在2018年实现了APSOS系统的正式运行,这套尖端设备开启了对大气的全方位立体探测新时代。它能够对从地表到110千米高空的垂直大气层进行多要素连续观测,实现了对青藏高原全大气层的精准“CT扫描”,具有高垂直空间分辨率和高时间分辨率等特点,使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洞悉大气的奥秘。APSOS项目的完成将为我国的全大气层环境探测带来重要突破,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数据支持。


吕达仁和团队几十年如一日的钻研奋斗,不仅让“冷板凳”变成了“热座位”,更推动中国在大气探测领域从跟跑到并跑再到进入国际前沿。  


科教融合 相辅相成

吕达仁一直将教育视为人生的重要一环,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在教学之中,他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始终坚信科研与教育是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如今已进入耄耋之年的吕达仁仍旧怀揣着对大气科学领域的热忱和希冀,站在讲台前为未来一代的年轻人们讲述知识。他喜欢“老师”这个称呼并将毕生所学倾囊而出。


吕达仁在授课


他的课堂充满着亲和力和温暖。每次授课前,他站在讲台前,微笑着迎接着学生们的到来。一张干净利落的黑板成了他的舞台,而他的声音却是最动听的乐曲,悠扬而又有力量。在这里,学生们能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他用自己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重视,让每一次教学都成为一次心灵的触碰和智慧的启迪。


他在课堂上,讲述着他的科研经历,分享着他的人生感悟。那些曾经在科研路上的艰辛,那些在探索未知时的迷茫,都在他的话语中得到了解答。更令人感动的是,他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传递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待科学的热爱和执着。学生们的眼神中也同样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吕达仁的引导下,他们积极发言,踊跃提问,探讨着一个个有趣而深刻的问题。吕达仁微笑着倾听着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鼓励着他们勇敢表达,启发着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的课堂,超越了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是思想的碰撞,是灵魂的对话。吕达仁用他的亲和力和温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每一次课堂都成为一段难忘的旅程。作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一个敬业的教育者,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教育是最崇高的事业”的真谛,他用自己的热情感染着每一个学生,他用自己的智慧指引着他们前行的方向。吕达仁认为交流很重要,对于他来说,教课很快乐,是一种给自己“充电”的过程。


吕达仁认为,国科大的老师需要将研究工作和教学任务保质保量的完成,二者应该是相学相长,而不是互相拖累。如何将前沿的科学问题传达给每一个学生,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关注的问题,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但是我们都需要努力往这个目标努力,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五育并举 全面发展

在吕达仁看来,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他始终倡导“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助力学生全面成长。他认为学生们最重要的是要有伟大的追求和远大的志向,且我们要有对自己的自我认同感,要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吕达仁深知,课外兴趣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他始终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开阔视野、丰富阅历。他亲自参与学生的登山、旅行等活动,与他们一同探索自然,感受生活的乐趣。他相信,快乐的成长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只有在愉悦中学习,才能培养出真正有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吕达仁在谈到课外活动时神采奕奕,他本人也热爱游山玩水,热爱摄影,热爱文学,他说:“我们都是人,不能只做一个研究机器,我们要在自己的研究生活中给自己找点乐子,在科研和娱乐活动中做好平衡。”


吕达仁认为,教育体系中如何体现和获取当前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人文知识和眼光,是当前教学中的前沿问题。且目前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已经成熟,但对于前瞻性课程的教学,教师的研究思路应该是很迫切和深刻的。他认为,不做科研成不了教育家,不做教学更成不了教育家。  


吕达仁在授课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是孜孜不倦的追求者,不断地探寻着知识的宝藏,努力开启心灵的智慧之门。吕达仁一直在追逐着科学的梦想,用自己的勤奋和坚持书写着科学事业的篇章。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一颗与吕达仁相似的心,无论岁月如何更迭,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我们都坚信,只要心中有梦想,就会在生活的舞台上闪耀光芒。让我们一起传承着科学的火炬,让知识的光芒照亮前行的路程,让爱与坚持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


采访手记

在接受采访前,吕达仁说,做人最重要的是平等,他和学生们、和工作人员们相处的都很融洽,还时常与我们一同开玩笑,俨然一位慈祥的爷爷。在采访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他的平和与平等。在谈到教育问题时,他说“科学家要有做人的底线”,他与我们每一个学生平等相待,认真地和每一位刚刚接触大气科学的青年学子们交流,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好奇又充满希望。


延伸阅读

吕达仁,1940年1月出生,籍贯江苏常熟,大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1989年,大气微波辐射与遥感原理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1998年,南极科学考察研究),中国科学院等部委的重大成果、自然科学奖等八项。


国科大田径运动会,即将开幕!

解锁!国科大科学与艺术大楼

国科大专属模板又上新!🤩🤩🤩


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

投个稿告诉我吧~

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

观微之光,可明远方

出品/国科大融媒体编辑部

文字/朱莹 袁又佳

图片/国晓薇

视频/国晓薇

美编/李裔辰 国晓薇

责编/林正心 张雪雅

点击关注

点赞

分享

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科学院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